我就是想看懂那些让我心动的艺术品。
这位拥有会计学、经济学、全球金融三重商科背景的 CEO ,在谈及 2024 年选择就读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的决定时,给出的答案简单得让人心动。
她是孟伶俐,是新博潮文化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也是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项目 2024 级学员,还是一位试图在在艺术长河中打捞文明碎片的当代探路者。

跨界者的双螺旋基因
“好奇心是我的原动力。”孟伶俐这样总结自己从金融到体育商业,再到文化产业的跨界轨迹。“别人是干一行专一行,我是干一行爱一行。”手握会计学、经济学、全球金融三重商科背景的她,曾为多名体育明星构建IP商业变现模式。这段经历意外成为打开艺术认知的密钥——当见证运动员个人符号如何演变为商业时,她突然意识到,艺术家的创作何尝不是更精妙的IP构建?
“就像Andy Warhol把汤罐头变成波普符号,我们要做的是在商业语境中重构艺术语言。” 这种洞察促使她在 2019 年创立新博潮文化科技。“另外,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在生活中接收到的商业营销有时候过于简单或直白,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些稍微把文化融入进去的营销,把艺术传播给现在的年轻人。 ”她补充道。
在清华课堂的认知重构
工作之余,孟伶俐是资深“美术馆游牧者 ”。“金融圈教会我用数据说话,但站在美术馆里,我发现有些答案无法用数字衡量。”她说道,“商科背景让我习惯寻找标准答案,但艺术偏偏没有标准答案。”这个发现促使她做出决定:系统学习艺术管理,不是为了成为专家,而是想获得“与艺术品对话的能力 ”。
选择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项目,孟伶俐将其视作为“专业观众 ”的进修之旅。 对于这场进修,她表示收获很大。虽然截止目前只上了四五次课,但已经给她带来了对艺术颠覆性的认知,“以前我一直不太能够理解中国文人画,因为我觉得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比起来,它没有叙事性,近看远看都 get 不到它到底要表达什么。在清华美院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中国文人画其实是一种意境,它不是在描绘他用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在描绘他内心看到之后的一种感受,因此,我们在欣赏中国文人画的时候要结合创作者的背景和当时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内在的东西。我突然就理解了中西美学的差异:原来中国画家在画胸中丘壑,西方画家在追科学透视——没有高低之分,只是观看世界的不同方式。 ”
这种认知颠覆时刻在持续发生。曾经觉得“看不懂 ”的当代艺术,在老师解读下显露出锋利的思想棱角:“Andy Warhol的罐头不是在讨论美丑,而是在质问消费时代的复制狂欢;徐冰《天书》里的伪汉字,其实在解构我们对文化的惯性认知。 ”
在跨界处生长
在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项目的每一个课程模块对孟伶俐来说都是新鲜的,她都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像西方的这些大艺术家,像这些当代 的Andy Warhol,还有包括草间弥生他们是如何既作为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我很想理解他们是如何把一个这么大众化的艺术,变成一个商品化的产品,然后让 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和喜欢的。 ”
“我希望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去理解和发现艺术如何成功商业化的。 ”孟伶俐期待着,她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艺术品鉴能力的同时,能够慢慢影响她的商业实践。
这种“功利又纯粹 ”的学习状态,恰恰契合苏富比艺术管理硕士项目的设计理念: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文化和商业艺术世界的中心研究艺术市场。它使学生对艺术界专业人士和雇主认为最重要的领域有了学术性强且高度实用的理解:金融和管理;法律和道德;以及全球艺术市场动态。孟伶俐补充道,“艺术教会我用更多维度理解世界,这种滋养会渗透到商业决策的每个缝隙里。 ”
给后来者的建议
“别被‘艺术 ’和‘管理 ’二字吓住。”谈及对后来的申请者,孟伶俐的建议格外实在,“我觉得苏富比艺术管理硕士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不设限,不管你是否一定从事艺术专业,以及你是否有艺术专业背景,都可以来申请。因为在这里,它不是去制造艺术家, 而是让你去欣赏艺术,让每个人都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艺术。 ”
今年 9 月份,她们将启程前往苏富比艺术学院纽约校区上课,“纽约苏富比真的是最接近艺术市场的地方,在那里上课就相当于直接在博物馆里面上课了,这太令人期待了。”
更多信息:
公众号:世界名校硕士留学直通
小红书:纽约苏富比艺术